博物馆展览
展览解读 | “浑厚苍茫 肆野妩媚”——品莫立唐花鸟画有感(上)
      全屏播放

《晨曲图》

《莲蓬》

《竹鸡》

《柳树八哥》

作品名称: 尺寸:

 

     

 

 

 

 

展览信息

展览解读 | “浑厚苍茫 肆野妩媚”——品莫立唐花鸟画有感(上)

 

“莫立唐花鸟画展”正在我馆4楼展出,才刚展出不久,就吸引了观者们的一众好评,观者惊叹于莫立唐老先生用墨的浑厚以及对自然真趣的独特理解。今天我们跟着李蒲星老师一同品莫立唐先生花鸟画佳作,体会莫老作品画面中真正想表达的意境……

 

浑厚苍茫 肆野妩媚(上)

——品读莫立唐的花鸟画

李蒲星

 

山水、花鸟、人物画的题材归类分科是中国绘画艺术审美理念成熟的标志,既反映了中华文明对自然、社会、个人认识理解的深入,也是绘画艺术语言完善的必然结果。从此以后,中国的画家在自己的艺术人生中就不可回避地要在三大题材分科中自由选择。这种选择,从根本意义上说,是画家自我认识的摸索、发展、成型过程,而不仅仅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偏好。

      从题材内容看,山水和花鸟都是自然物。先秦就已被文明先知们确定的自然主义价值观必然要从纯粹精神观念和哲学层面落实到具体可感的审美层面。先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诗文,紧随其后的是山水画和花鸟画,这是中华文明对自然审美感知的深入。之所以有别于西方文明的如此深入自然,则是源于“立象以尽意”的哲学观和审美观。在“立象以尽意”的引导下,自然的美感不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而是“情景交融”之美。正是宏伟雄浑之情和幽深趣味之情的区别,确定了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基本审美倾向。人的雄浑宏伟情性引导他趋向山水画,幽深趣味情性的人趋向于花鸟画。这就是为什么说,表象的山水花鸟选择,实质是画家自我情性的发现与确认。然而,如果说自然本身具有充足的统一秩序,人的情感统一秩序更是精神结构完善所必须。无论是自然的统一,还是人类的情感统一秩序,都是以主次分明互相补充的状态呈现的。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专业的山水画家念念不忘花鸟或人物,专业的花鸟画家也是兴之所致于山水。

      莫立唐是当代湖南享有盛誉的山水画家,然而,在他漫长的艺术人生特别是晚年创作了数以百计的花鸟画。这些花鸟画是莫立唐艺术世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理解、认识莫立唐艺术精神独特性必不可少的。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湖南画家,莫立唐的艺术不可避免地打下了时代的烙印,其显著的特征是长时间地深入自然与生活的写生。我们在大量的莫立唐写生画中可以看到,虽然他的山水兴趣明显居主导,但也同时画了不少明显属于花鸟的素材,特别是禽鸟类。正是这种长时间的写生,使他对禽鸟形态习性了然于心,直到晚年依然可以信手拈来。这是莫立唐与一些山水画家兼擅花鸟只画花不画禽鸟的不同之处。同样,由于长时间的写生积累,也使他的花鸟画题材非常丰富,经常描绘的有梅花、兰竹、牡丹、荷花,兴之所致则更多如老少年、枫叶、稻谷、竹笋、水仙、枇杷、丝瓜、桔子、白菜、藕、芭蕉、葡萄、鸡冠花等等,禽鸟兽则有鱼鹰、老鹰、公鸡、八哥、麻雀、水牛等等,就题材之丰富多样,并不亚于某些专业花鸟画家,更不同于李可染、陆俨少等专精儿童画、梅花画的山水画家。

      披阅中国绘画史可以发现,魏晋唐以人物为主流,宋元则以山水为主流,明清文人画渐成主流的同时,花鸟大有与山水平分秋色之势。从青藤、雪个到扬州八怪,直到近现代的吴昌硕,虚谷、齐白石、潘天寿,花鸟画之所以在明清至近现代过程中跻身于中国画发展舞台的中心,原因之一就是直以书法为画法。书法美学渐渐与绘画美学合流,而与山水画相比,花鸟画家普遍倾向于书法,并建立了文人画的书画一体美学观,代代相传,成为近百年中国画的审美意识形态。

 

责编:李游

 

 

 

 

Copyright Reserved 2012-2018 技术支持由雅昌艺术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