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庞茂琨——折叠的伊甸园

 

 

      伊甸园是人类曾经的乐园与天堂,然而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被上帝流放,伊甸园,也是人类命运的转折地。当自动化、人工智能日益发展,机器人更有效率的替代人类劳动力,是否意味着社会关系的再一次出走?

 

      对话 ·庞茂琨

 

      问:您对这次2017长沙的构想是什么?


      庞茂琨:去年年初,受谭馆长邀请,我决定参加2017艺术长沙。从那个时刻之后,我便开始思考如何面对新的展览空间以及对应“艺术长沙”这个有十年历史的艺术活动。近几年,我喜欢围绕一个问题、一个思考点来做作品,每次展览我都要求自己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这是自己给自己定的基本要求。创作这批作品是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在不断翻阅画册和浏览网页时,突然有了这样的想法。而“折叠”这个概念,是在今年创作过程中所思考的关键词,也是在这次展览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这批作品主要是关于时间、空间、重置、挪用以及自我等概念综合思考与体现。

 

 

庞茂琨先生 采访现场

 

      问:这次展览在创作的状态和过程跟之前的展览相比较,是有延续性还是说有一些区别吗?


      庞茂琨:从创作的切入视角和主题来讲,这次展览与之前的几次展览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当然细数我的创作,他们之间还是有这紧密地联系的。从2010年以来,我开始以更为主观化的角度来切入现实,在保持与现实的关联中,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不同于现实,在这样的疏离关系中去不断探索个人绘画的视觉秩序和观念呈现。延着这样的创作思路,我关注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当下现实本身,开始在历史的线索中检索、比较、思考文化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并引申出更为丰富的关于自我存在与主观关照的话题。这次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产生的,从美术史开始,通过历史来呈现我们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思考与困惑。

 

 

展厅中的庞茂琨先生

 

      问:您是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这个创作,那么您是如何从美术史中选出这一些古典母体来进行创作?


      庞茂琨:大家都能够辨识的古典名画是我这次选择素材的一个重点。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基于古今对话的一个可能性来考虑的,如果大家对历史中的图片不熟悉,便无法进入我所设置的画面语境。因为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唤起观者对于文化与艺术、当下与历史的不同视角的感知与体验,是我这次创作希望能够达到的直接目的。


      问:这些作品和他们背后的故事并不是中国观众所熟悉的,这对于作品解读会存在有一种刻意的导向性吗?


      庞茂琨:希腊神话、圣经故事是西方古典绘画的经典素材,也许大众对于这部分内容还是有一些阅读障碍,但是只要对历史和美术史有了解的,对于这次选取的经典作品是很容易理解的。其实不论是否熟悉这些经典作品,当观者观看作品时,都会进入我设置的情境之中——被我主观化“折叠”的关于历史、当下、未来的并置空间。在我的作品中,对于折叠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时间的重叠,空间的并置,还蕴含了对原有的约束被突破,以及与原本和谐的冲突。这样的情景并置既是在解构,也是在建构,解构原本的叙事秩序和时间逻辑,建构更具主观意识的视觉语境。而在作品中我想表达的问题其实是整个人类的普遍问题,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追问,在今天特别是不远的未来这个问题将会对我们既定的历史观、世界观有新的挑战。

 

 

被直播的现场

280x230cm

布面油画 2017

 

      问:在《被直播的现场》、《朵莱多游记》等作品中都是以现代人的群体形象出现,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庞茂琨:把现代人或者是未来机械人的形象植入古典名作之中,其实是我这次选择对古典作品解构的一种方法。在整个创作过程之中,我尽可能临摹并保留古典原作的绘画气质,将自己增加的形象以原作的语言方式融入其中,让最后的画面情景与原作形成一种反差。这种反差有些是不露声色的,有些是极具冲突的。我是有意识地在引导观者观看,让观者进入我的绘画秩序中去停留进而引起思考。

      在我的创作中,我一直看重在舞台场景上营造怎样的氛围,讲述怎样的故事,即一种仪式感和象征意义。虽然在这批作品中是在探讨时间、空间和自我,实际上它还是跟剧情相关,跟舞台相关。只是在这批作品中,我营造的剧场是关于历史、今天、未来的多维度情景。

 

 

展厅中的庞茂琨先生

 

      问:部分画作中以自己的形象出场,常常会带有戏谑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作为创作者的自己的出场与其他现代人物出场什么不同吗?


      庞茂琨:把自己植入古典名作之中的想法与植入其他人的思路是一致的,其并不是一种刻意的自恋情结,具体到每一张作品是加入自己还是别人,则是根据作品表达的具体需要来定。例如《委拉斯贵兹的客厅》这张画是对委拉斯贵兹于1650年画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挪用与重置,在这张作品中,我把自己融入其中是想消解和解构教皇原本的权威感,虚拟出自己与英诺森在一个空间里,试图找到一个平等的对话状态,如果换做是其他人也许这种表达的力度就会减弱,因为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是一种话语权的象征。

 

 

她与我

30x40cm

布面油画 2017

 

      问:画面中出现了一些机械和人工智能的景象,您是怎么看待科技介入艺术这件事?


      庞茂琨:刚刚说到与历史的对话,实际上很多地方也在暗示未来,在作品中有很多地方,用了一些道具道具,像VR眼镜、3D打印机,无人机、仿生机器人……都在暗示科技的未来趋势。虽然我现在还是在运用传统的创作方式——绘画,但是实际上我强调的是对智能时代发展的一种预测和担忧以及一种哲学观照。在创作之初,其实满脑子都是关于未来时代的种种猜想,比如说未来时代的走向、人类与智能机器人之间的关系。

 

 

母与子

布面油画、扫地机、图片

尺寸可变

 

      问:提到科技,不得不说一说《母与子》这组装置作品,为什么会在架上作品与纸本之后选择装置来表现?


      庞茂琨:这个装置其实也跟我对于未来的困惑有关,今天的时代有一个很典型的疑虑就是智能科技的出现可能会造成社会关系的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不论是早期的宗教故事,还是文艺复兴之后人本主义精神对人的重新认知,关于人的“同一性”问题一直是没有改变的,但是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我们人类会不会被取代以及自我同一性的模糊化这一问题变得异常尖锐。《母与子》这个装置就是想表达人类创造了一种人造物和秩序之后却反向制约人类,取名“母与子”也是这个意思,人被上帝创造出来,现在又要创造智能机器人,而且这个智能机器之后形成的秩序人类又无法控制。这实际上是一种隐喻,即科技对固有的自我认知的颠覆。

 

 

再古典No.5\No.6

38x29cm

纸上铅笔、色粉,2017

 

      问:看到展厅手还有一些国画人物的手稿,将来是否会考虑从东方传统题材入手进行新的创作?


      庞茂琨:尽管西东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发展逻辑,但是在今天,我们却不能孤立任何一种历史的片段而去思考问题。经典和传统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时间概念,不在局限于某一个地域文化。这次将中西方的传统并置在自己的作品里面,想要构成一种文化上的交流与对话,探讨将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方式。这样的创作即是我的一种尝试。其实,东西方的传统相对于当下文化,他们是一体的,共同代表过往的历史经典,也希望自己这样的处理会让观者思考到这种源流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布展现场

 

 

 

 

 

 

      关于艺术家

 

 

      庞茂琨,1963年生于重庆,1978年至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1年至1988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油画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画院院长,重庆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在当下社会现实之中,他总是以凝视的视角来描述现实本身,原本静穆的古典画风也被他赋予了一种别样于日常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这样的艺术气质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化风格的建构与完整,更能由此衍生出油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并被海内外多个艺术机构以及私人收藏。代表作品有《苹果熟了》、《彩虹悄然当空》、《一个满地金黄的夏天》、《模糊系列》、《虚拟时光系列》、《巧合系列》、《光耀系列》、《游观系列》、《折叠的肖像》系列等。

 

扩展阅读:【2017艺术长沙•专访】庞茂琨——折叠的伊甸园
 

Copyright Reserved 2012-2018 技术支持由雅昌艺术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