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大观-文章连载】走进莫立唐——一个艺术个案的分析(二)
湘江大桥
洞庭渔村
市郊
走进莫立唐——一个艺术个案的分析(二)
文/王鲁湘(节选)
莫立唐是一个勤于写生的画家,他有大量的全国各地写生图稿存世,许多都是直接用笔墨画在宣纸上。从这些写生图稿可以看出,莫立唐有很强的写生能力,又有很 好的传统笔墨功力,这在当时的青年画家包括老画师身上都是难以兼得的。《湘江大桥》《洞庭渔村》《市郊》《丰收时节》《岳阳天下楼》《湖滨》《夕照》 《峒河风光》《凤凰风光》《东湖一角》《湘西吉首河边》《江洲野林》《九嶷山间》......都是既有生活气息,又有笔墨趣味的写生佳作。但是,写生山水 画的问题,早在 50 年代末,其倡导者李可染就已经看到,是景不能升华为境,一味地对景写生,即使笔墨已然得心应手,仍然无法遥接伟大而深邃的中 国山水画传统,在传统名作面前,依然显得浅薄。解决之道,对李可染而言,是从写生中提炼要素,由 要素组合图式,对图式进行深入的美学意境深化,同时锻造与图式意境相匹配的笔墨语言,最后达到图式— 笔墨—意境的高度统一。也就是说,当写生到一定阶段后,一定要从写生中跳出,利用写生素材进行“采 一炼十”的图式提纯与醇化发酵,同时深入传统,从意境上涵养生成中国诗学与哲学的精神气象,并在笔墨功力上达到上乘境界。这个过程如果没有自觉,就会继续 陷溺于一景一图的写生山水之中而沾沾自喜, 并自以为有得。可惜的是,从 50 年代写生山水走过来的绝大多数新山水画家,都没有产生这样的自觉。
东湖一角
湘西吉首河边
那么,莫立唐有没有产生这样的自觉呢 ? 分析他的存世作品后,我只能说,既有,又没有。
为什么说“既有,又没有”呢?
因为从他的九寨沟写生系列和黄山写生系列,及一部分写意小品来看,他对山水画的笔墨自觉是越来越强烈了。他的九寨沟写生水墨稿,可以用“汪洋恣意”四字来 评论,绝对是水墨写生的精品。用笔纵横挥扫,金石味道十足;用墨随心所欲,浓淡干湿相宜。尤其是虚实相生,删繁就简,把水墨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 致,笔底生风,飒飒有声。黄山写生系列更是自觉地利用泼墨这种极其浪漫但又极难掌控的水墨语言,既真实再现黄山云雾如仙如幻的奇观,又诗意地表现石涛和尚 “漫将一砚梨花雨, 泼湿黄山几段云”的题画诗趣。黄山写生用如此决绝而纯粹的水墨语言,极致地再现黄山景观的奇幻, 在历史上的黄山绘画中绝无仅见,没有相当深厚的笔墨功力和长期对景写生的经验与下笔时的自信,是万万不敢如此造次和冒险的。
双峰图
泽
清漓竹石图
黄山写生诸作,可以看作是莫立唐写生山水中的极品。
典型的作品如《双峰图》《泽》《清漓竹石图》《溪山晓雾》等。这些写意小品,笔墨都放得很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这一个时期,相当自觉地进行了“莫式” 山水实验,画了一批很大胆的笔墨练习之 作。比如《墨泼云山图》《长流》《云山图》《雨雾》《涌泉图》《溪雨图》《太湖鼋头渚》《墨韵》 《墨泼黄山》《苍翠图》《雨霁云舒》《丘壑莽苍图》等。这批实验作品,从标题可以看出,都以墨为实验对象和手段,结合不同产地的宣纸的纸性,通过水墨的调 控,在泼写于纸上时,借助用笔的轻重徐疾而随机生发,莫立唐把这种状态下的水墨画称为“契机之作”,笔笔生机,随机应变,变幻莫测之际, 漫漶淋漓之中,灵机警醒,天人相合,则可妙手回春。看得出他的水墨实验是从黄山归来后有意为之的, 在一幅由淡墨泼写的《泉石图》上,他题写了一句唐代孙过庭《书谱》中的话“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并标明是“辛酉秋日黄山归写”。
溪雨图
太湖鼋头渚
墨泼黄山
莫立唐很欣赏自己的这种“契机之作”,并由此上升出一种“恶墨”观。他有一幅代表作品,名字就叫《恶墨长流》。他在好几幅作品上,都题写了自撰的《笔墨 歌》,抄录如下:“墨不恶无以为画,墨不秀无以为画,墨不灵无以为画;笔无骨无以为画,笔无肉无以为画,笔无神无以为画。”对墨和笔分别提出三种要求:墨 恶,墨秀,墨灵;笔骨,笔肉,笔神。
恶墨长流
(未完)
文章编辑:刘晓春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