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TCAM图书馆】| 小书籍大故事,品读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多面人生

 

 

       艺书

      近期博物馆的图书馆正悄悄进行着一场大革新,小编在整理书籍的时候发现这里真是一块艺术宝地,“大书喈喈如钟鸣,小书嘤嘤如鸟啼",百花齐放。一进入这个宝库,就会发现处处充满惊喜,流连忘返。

 

      在图书馆的第二座书架,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名家的画册、传记、访谈等精美书籍,为读者从各个角度立体地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藏书如此丰富,却也给大家出了个选择难题,让读者们不知从哪本看起,无从下手。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一套轻巧便携的当代艺术家丛书,让大家在参观博物馆之余,可以快速直观地认识我们中国的几位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瞧瞧这样的人儿画出了什么样的画儿,又或是这样的画儿出自什么样的人儿。

 

何多苓

技艺即思想

“过得很舒服”的童年;

灵感启发的知青生活;

神秘未知的彝族符号;

摆脱束缚的突变。

 

 

      一直惊艳于博物馆三层的一幅惊涛拍岸下女人体的画作,也很喜欢图书馆里结合了连环画故事剧集和细腻致美的油画大作两种元素的画册《雪雁》,两者均出自何多苓。读完此书才知道何先生有一个令人羡艳的多姿童年,随后又明白了他作品中的伤痕和诗意从何而来,体会到其精湛的技艺背后的复杂性和深度,还有我不曾知晓的“突变”。不是弄潮儿,不是附庸者,他是一个纯粹的画家。

 

 

- 馆藏图书:《雪雁》-

 

      (我)始终是一个喜欢画画、而且喜欢画得好的人,我也喜欢画的好的画,而不喜欢那种虽然主题很大,画得却不是很好的画……我始终处在中国美术潮流的一个边缘位置,这一点我倒也喜欢。我愿意去充当这种角色,而且我自己有满足感,我觉得我画得好,我是有实力的那种人。

 

 ——何多苓

 

周春芽

新绘画的春天

封闭的童年;

摒弃文学性主题;

改变命运的德国留学经历;

回归传统,个性的水墨意蕴;

独特的色彩观念,暴力而温和。

 

 

      博物馆里周春芽的作品有许多,不同时期、不同系列,给人迥然各异的感观,特别是绘于七十年代的纸本水粉与十年后的炭笔画《面具》,是什么样的经历促成了从轻松悠然到骇人野艳的风格跨越?是什么偶然的契机让在德国接受新表现主义洗礼的周春芽回国转向了中国传统艺术?本书将一个不一样的春天娓娓道来……周春芽是一个喜欢“变”的艺术家,他在不断变化中寻求灵感,他的艺术饱含张力和热情,野而艳的色彩笔触,将水墨文人的情怀爆裂而刺激的表达出来,颠覆着中国当代油画。

 

 

- 书内插图 -

 

      我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寻觅着兴奋点,并不断的尝试新方法和新形态……在我看来,忠实于生活不是艺术的美德而是艺术的沦落,作为一个造型艺术家,你的手中形象必须与你的现实生活、与那种叙事性剥离开来,并最终与你的名字毫无关系……我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叙述者,我更愿意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去感动和启发观众,甚至是一种震撼。

 

——周春芽

 

曾梵志

目光所及,灵魂所向

排除于群体之外的童年;

从写实原则到表现主义的自由;

“协和”系列麻木而残酷的“肉”;

“面具”的诞生与剥落;

挣脱象征的乱笔。

 

 

      硕大的眼睛、封着十字的瞳孔、模式化的面容,曾梵志的“面具”有令人过目不忘的冲击力。掩盖真实的空洞面具让心灵的窗户始终紧闭,却又让观众不禁探索面具下的人物情绪。曾梵志的孤独感从他被不公正对待的童年便开始萌芽,从压抑的肉体到具象的面具,又到面具的剥落,直至用抽象的线条解构逃离“象征”的怪圈……曾梵志的艺术探索之路与其亲身经历密切相关,在本书中缓缓铺陈开来。

 

 

- 书内插图 -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社会、政治方面的问题;另一部分艺术家则更关注作为普遍性的人的生存体验。也许前者更能提示一个“中国”或者“中国当代艺术”的存在,但是对于我自己的作品来说,我更倾向于后者,更关注人的生存体验。在我的创作中现代人思想与情感的自然流露,或许比那些刻意的中国符号和中国方式更重要。

 

   ——曾梵志

 

 

馆藏:曾梵志 《狮子》版画 25 x 52 cm

 

文章撰写:陈卓玉(实习生)

文章编辑:刘晓春

(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Reserved 2012-2018 技术支持由雅昌艺术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