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篆分遗意”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
在“何绍基书法艺术学术研讨会”后,我们有幸与金丹老师交流学习何绍基的书法艺术研究问题。在与金丹老师的交谈之中可以感受到他的随性与豁达,他专研阮元,而何绍基又师承阮元之学,此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他从阮元着手,分析二者共同的书学理论与思想,从而进一步研究何绍基的书法艺术。
金丹: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书法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参观本次展览后,您对展览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我认为这是一次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展览。首先,如此大规模的何绍基展览实属难得,本次展览除了展出湖南省博物馆馆藏何绍基书法作品外,其他博物馆的馆藏作品也会在展览中与观众见面。有不少作品我们也是首次见到,因而何绍基书法作品的整体面貌在展览中体现得更为全面。
何绍基篆书节古文屏 纵126.3 cm 横31.5 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您能谈谈您本次撰写的论文吗?为什么会想选择这样的题目?
我本次的论文题目是《篆分一气如传灯——何绍基书学思想与阮元之渊源关系》。因为我原本是专研阮元的,而何绍基是阮元的学生,因而在研究阮元的过程当中可以分析到何绍基的很多书学思想。何绍基的书论、论述思想受阮元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当中不乏师学传承,比如“南北书派论”以及“篆分遗意”都是何绍基对于阮元思想的传承,在传承过程中他也融入了自己的独立思想,进一步的进行创新与发展。
何绍基篆书节古文屏 纵126.3 cm 横31.5 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您刚也提到了“篆分遗意”,这是何绍基毕生都在追求的书法风格,那么您对于“篆分遗意”是怎么理解的?
“篆分遗意”由清代学者最先提出,主要是一种以复古为解放的书学思想。他们努力要追寻前人的古法,从古法当中寻求到书法的发展。所以学者们认为古法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篆分遗意”,清代有这样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阮元如此,何绍基也是如此。他们从“篆分遗意”找到了对他们书法创作的切入点,在他们的书法创作中融入古法,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
何绍基铜鼎文屏 清 纸本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的老师阮元提出了“南北书派论”的观点,您觉得这种思想对于何绍基有什么具体影响?
我认为实际上影响非常大。因为在阮元之前并没有人把书法分成南北两派,所以阮元他从研究经学的角度研究书法史,把书法流派分成了这两派。且何绍基是完全认可并且钦佩阮元这种分类方法的,并且这种分类方法对于他的书法创作也具有很深的影响。
何绍基《种竹日记》(节选)册 纵30.5 cm 横17.5 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但他后来也没有局限于南北派的区分,还是融汇了南北书法思想进行了创新。
对,实际上在他的思想里融汇了碑帖。他一方面从小习字,从传统的帖学入手,又从颜真卿很多字帖和北碑当中汲取营养,很巧妙的把碑和帖两者结合起来了。在清代中期的书坛,可以说何绍基是一个碑帖结合的典范。
采访:聂晶
编辑/整理:聂晶、赵恭宏